乖乖孩变成叛逆少年与父母对着干,父母难辞其咎,别觉得委屈

发布时间:2023-06-23   来源:38健康网    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前阵子看到一则新闻,一11岁男孩离家出走两天两夜,父母却不慌不忙,反劝民警:“不要急着去找,给他一点教训。”这波操作太熟悉了,孩子意气用事做了让父母不高兴的事,(也许在父母看来,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),父母第一想到的不是孩子本身,而是事件本身,要孩子承担这个行为的后果。

有的人说:“孩子做错事就该受到惩罚,这对父母的做法没错,如果这次妥协了,孩子今后就会拿离家出走这件事做要挟。”

而有的人却认为:“父母这样不顾孩子死活,也不担心孩子在外有没有受冻挨饿,心太狠了。”

有如此“狠心”的父母,孩子也许会变得更加自律,更加听话,但绝对不可能变得更加有爱。因为他在父母那压根没有收获到感性的爱意,,只有理性的“你应该怎么样”。

这类孩子长大后一旦有了独立的能力,一定会想着法子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,享受自由的环境,追寻自己的内心。而从来没有感受过“听从内心的想法”的他们,很有可能一时不知道自己做事的界限应该在哪里,全凭自己喜好来,变得非常叛逆。

将来最容易叛逆的孩子,父母都有这些共性,看你中招了没。

电视剧《小欢喜》中,乔英子因为考了第二名被妈妈黑脸斥责,平日里妈妈不允许英子参加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“会影响学习”“高考不考这个”的活动。这导致英子最后患了抑郁症,甚至离家出走。

父母对孩子的严要求高标准,容易让孩子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给自己施加很多压力,担心自己没有完成父母的要求惹父母不高兴,受到责骂。那么小的孩子并不会理解“父母这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”这样深层次的意思,他们只知道:“我考试考好了,妈妈对我是笑脸,考不好,妈妈就是臭脸。”

当孩子长大后,有了自我意识,特别需要家长给予肯定与赞美,可偏偏这些高要求家长就是做不到。孩子在内心矛盾下,特别容易变得叛逆。尽管孩子内心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但他偏偏要和家长对着干。

对这类家长,我想说:人无完人,允许孩子犯错,包容孩子的错误,让孩子接受自己“我可以不用那么拼命”,让孩子感知到“我的父母不会因为我做不到什么而丢弃我,不爱我”,孩子反而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。

曾看过一个视频,一男生从小到大都在母亲的控制下长大,小到成年独立后家中陈设的摆放位置,大到跟踪孩子在做些什么,严重妨碍了孩子的工作。而这一切在母亲眼中却是:“我想要了解我的儿子,我这样做不对吗?”是啊,以爱之名,“我为了你……”“如果你不是我儿子,我才不会……”如果儿子有意反抗,那就被扣上“不孝”的罪名。在中国传统观念下,谁能担得起“不孝”的罪名?

父母想要控制孩子,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,一言一行都必须按照父母的想法和指令去做。日剧《受过度保护的加穗子》遇到独立、自主的麦野初,才慢慢发现自己的不一样,然后开始慢慢地反抗。在现实生活中,孩子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为他创建的无菌环境中,总会听到、看到、感知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。父母可以控制孩子的身体,却无法控制孩子的思想。

当孩子的意念开始决定反抗,而父母依旧束缚孩子时,矛盾激发,孩子反了。

孩子会故意去做父母不允许自己做的事,去尝试不一样的做法,去寻找一些刺激、甚至明知道是错的、有危险的事情来做,故意去试错、颠倒,把自己这辈子在父母的保护下都没有犯过的错都试一遍。

说白了,就是想真真切切地活一把属于自己的人生。以此告诉自己、告诉父母,我是独立的,是值得被尊重的,是存在实力的。

当然,孩子一下子变得自由,会无法把控界限,常常出现不小心就越界,或者尝试各种之后发现父母说的都是对的,自己的确是错了。这样反而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,不自信。

所以,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,把主动权还给孩子,我们只是孩子人生中的导航,孩子才是他们自己的船长,要相信孩子能够掌舵好自己的人生。

中国人似乎都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,尤其是温暖的、向上的。在《朋友请听好》中,除了何炅,其他嘉宾都觉得很难对自己的父母、爱人说“我爱你”,尽管内心深爱着对方。相反,我们却特别习惯把自己负面情绪转嫁到最亲近的人身上。

父母似乎不怕孩子自卑,就怕孩子自傲,加上谦虚是中国传统美德,所以当孩子考试退步五名,会被父母骂得狗血淋头,伤心流泪,如果孩子进步了十名,父母则轻描淡写地说:“不错,但别骄傲。”甚至更严厉的父母看到孩子“沾沾自喜”会立刻泼冷水:“就进步十名而已,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?等你考了第一名再说。”尽管此时父母心中早已乐开了花。

一方面孩子会自暴自弃:既然考好考砸都得不到父母的笑脸,那我干脆就破罐子破摔,就这样吧。或者孩子故意和父母对着干:“既然你们都觉得我不努力,那我就真不努力给你们看。”“既然你们都觉得我坏,我就真坏给你们看。”

一个连自我认同都没有的孩子,怎么去认同别人?最常的表现就是当别人提出一个看法时,哪怕这说法百分百正确,孩子总喜欢“鸡蛋里挑骨头”,非得给人掰扯几句,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,根本没有“肯定”这两个字。

所以,在孩子犯错失误、情绪低落时,鼓励孩子。在孩子表现优异、情绪高涨时,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和肯定,同时侧面敲打孩子“戒骄戒躁”。只有在爱中成长的孩子,心中才会有爱。

我们都要相信,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,而不是主人。孩子需要的不是命令、指挥、冷漠、无情,而是相信、尊重、信任、关爱、陪伴、引导。我们既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成长,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,适当地给予孩子指导意见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5991678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时尚女人
育儿知识
生活百科
减肥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