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大后跟父母“不亲”的孩子,多半经历过3次失望,现在改还不晚

发布时间:2023-07-08   来源:38健康网    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大家好,我是奶豆爸爸~

作为父母,我们都希望孩子无论长到多大,是否成家生子,都能跟我们保持亲密无间的联系。

毕竟一直以来,我们崇尚都是“父慈子孝”的家庭文化。

但不知道有没有家长朋友们发现这样一种情况:

有些孩子养着养着,就跟我们若即若离,甚至有一天会冷淡的让作为父母的我们无法接受。

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妈妈,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。

她的儿子自从去外地上学后,跟她的联系就越来越少,平常没有要紧事,连一通电话都不会主动打,后来毕业,也留在了大学所在的城市工作。

这位妈妈说,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,她曾多次尝试跟自己儿子拉近距离,但每次都被冷淡的语气回击,甚至有时候说话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,那种不耐烦呼之欲出。

可能这位妈妈的苦恼,很多家长都经历过。

不知道怎么回事,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跟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好像越来越远,这种距离感,不单单是空间上的,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。

有的家长说,这是孩子长大了,独立了,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去面对,自然会跟父母有了一定的距离感。

也有的家长说,这就是养了个白眼狼,典型的不孝顺。

事实上,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糟,很难用上述的原因来解释,也并非一朝一夕所造就的,在这背后,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
01.亲子关系疏离背后,到底有怎样的原因?

想要回答这个问题,不如我们来看一组数据。
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先前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亲子教育相关的数据,有这样一个数据,值得我们去深度了解。

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统计中,我们可以发现,健康安全占比65.95%,位列第一位,其次分别是习惯养成、日常学习、人际交往等,而情绪情感的占比只有11.93%,位列最后。

这就说明,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更在意孩子是否能够成才,而对孩子情绪情感的敏感度,以及供应度相当匮乏。

大家试想想,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价值,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回应和供给,他又如何能和父母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。

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:留守儿童为什么和父母不亲近?

底下有一个已经工作的女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

她说,父母年轻时出去闯荡,把她交给了爷爷奶奶照顾,刚开始她对父母有很多的思念,经常打电话给父母,但有一次,她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,回来的时候记得给自己买糖吃,电话那头的妈妈一口答应。

结果到了约定的日期,既没有看到心心念念的爸爸妈妈,也没有看到心心念念的糖果。

到后来,她一次一次的期待,又一次一次的失望,终于她在爷爷奶奶的庇佑长大了,而她对印象里的爸爸妈妈也越来越模糊。

虽然这是一个“留守儿童”的故事,但实际上,正如很多教育学家所说的那样:每个长大后和父母不亲近的孩子,都有过很多不被正视的情感需求,也有过很多失望的瞬间。

而这,才是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疏离的真正原因。

02.长大后和父母不亲的孩子,大多经历过3次失望

很多家长会说,自己每天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,陪着他慢慢长大,怎么亲子关系还是一团糟呢?

其实,和孩子同处于一个屋檐下,并不代表你跟孩子之间具备了“有效陪伴”,而一般情况下,如果孩子经历了以下3次失望,难免会导致亲子关系破裂。

第一次失望:当他需要你陪伴时,你不在身边

前几天,有个朋友跟我诉苦,说5岁的儿子,大吵着“不要妈妈,要奶奶”,那一刻她心里不自觉的难过。

至于原因,其实很简单,从孩子出生后没多久开始,她因为没啥带娃经验,再加上孩子哭闹吵的睡不好,就把孩子交给了婆婆照顾。

到后来,因为工作繁忙,她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。

也正因如此,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特别亲,反观她这个妈妈,倒像是陌生人一样。

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:孩子还小,谁带都一样。

但实际上,真的都一样吗?

儿童心理学明确指出,孩子在0—6岁的阶段,是建立依恋关系最重要的时期,此时,谁照顾他们,陪伴他们更多,他们就跟谁能建立起天然的依恋关系。

而且,这个时期的情感交流对孩子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孩子也是在这个阶段,获取爱、安全感和信任感的。

所以说,孩子越小,作为父母更应该花心思和时间去陪伴孩子,否则等到孩子与其他人的依恋关系建立完成,那么就算是你后来再如何尽心尽力,可能都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
第二次失望:当他需要你支持时,你却总忽略他的感受

有的家长说,我明明无时无刻都在陪伴着孩子,为啥他长大后,依然跟我不是很亲呢?

其实,光是陪伴还远远不够,因为正确的养育,并非是“靠近”那么简单。

心理学家玛德琳莱文在《反脆弱养育》中,有这样一句形容:

我觉得我妈妈好像无处不在,又好像处处不在。

那是因为作为家长的我们,往往都把注意力聚焦在孩子的健康、学习成绩上,而过度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的感受。

说到这里,就想起之前在育儿群里,有位妈妈说到的一句话,她说:

我不在乎孩子以后会不会恨我,只要现在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行。

发现没,很多家长都会自动屏蔽孩子内心的感受,而用自我意志,给孩子套上一条沉重的锁链。

虽然现在孩子无力挣脱,但等到他慢慢长大的时候,就会挣脱锁链,离你越来越远。

所以说,在孩子的童年时期,他们是需要父母看到自己的感受,支持自己的选择,并认同自己的成长的,否则一旦被掌控,被误解,被忽略,他们就会带着这些失望,和父母越来越疏离。

第三次失望:当孩子需要沟通时,却从你的语气里感受不到爱

之前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,有这样一个结论: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很大的沟通问题。

可能不少家长觉得冤枉,明明自己已经费力走进孩子的世界,跟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了,怎么还能存在沟通问题呢?

但不得不说的,很多家长本着爱的目的,却说着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的话语。

就比如说,明明是担心孩子穿衣服少着凉生病,话到嘴边却变成了:一天就为了好看,穿那么点,谁愿意看你啊。

比如,明明是害怕上蹿下跳磕了碰了,话到嘴边却变成了:你再不听话,我就把你扔出去。

再比如,明明是希望孩子放学早点回家,话到嘴边却变成了:你下次再回来晚了,就把你关门外头。

发现没,这种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的话语,就往往会把孩子拒之千里之外。

更可怕的是,我们很多家长不以为意,还觉得自己只是“刀子嘴,豆腐心”,甚至有些家长还会为自己的表达戴上一个高帽:我这都是为了孩子好。

殊不知,伤人之语,尤如刀剑,所到之处,皆是累累伤痕。

更有甚者,有些家长一张嘴,对孩子就表现出了讽刺、不耐烦、否定、嫌弃和打击各种情绪。

那么大家试想想,在这种表达下,孩子又如何跟你敞开心扉,又如何跟你建立亲密关系呢?

其实,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破裂,并非一朝一夕所能促就,而是因为他们遭遇过这些失望,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之后,就会在长大成人的那一刻,彻底与我们脱离。

要知道,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,也需要时时刻刻的像浇水、施肥一般的灌溉和经营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5991678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时尚女人
育儿知识
生活百科
减肥方法